熊果素ARBUTIN,
它萃取自一種樹葉,叫做熊果葉.
熊果素的作用原理,其實跟美白的藥物對苯二酚是類似的,都是透過抑制酪胺酸酶的活性還減少黑色素的形成。但是因為熊果素的結構中,有比對苯二酚多帶了葡萄糖分子,所以刺激性較低,而得以在保養品中出現,不像對苯二酚因為注意事項較多需要在醫師監測下使用。
療效較市售維他命C(濃度百分之二和三以下)快,但是因為它在皮膚還是必須還原成對苯二酚才能作用,因而引起部份人士的懷疑,認為沒有在監測下使用還是有機會發生類似對苯二酚的副作用。
目前衛生署還是將熊果素公告為核可的美白成分之一,並且規範熊果素在保養品中的濃度必須在7%以下,大體來說,這樣的濃度是相當安全的。
熊果素,已在很多植物中被發現,諸如熊果(Arctostaphylos)的葉、加州七葉樹(Aesculus californica)的果實、小麥甚至西洋梨的果皮中都有這個成分。熊果素其實是糖化(glycosylated)的對苯二酚,具有抑制酪胺酸脢的功能,但是對酪胺酸脢在細胞內的表現並沒有明顯的影響(1),是一個有效的酪胺酸脢抑制劑,藉由和酪胺酸相似的化學結構,在細胞中與酪胺酸競爭可產生黑色素的酪胺酸脢,達到降低黑色素生成的功效。此外,熊果素有很高的光穩定度,惟獨在鹼性環境(pH=9)較酸性環境(pH=5)中時較不穩定,分解的速度約加快四倍左右(2),也就是說,熊果素在保存的時候,只要條件適當,較不會因為光線而分解成具有生物毒性的對苯二酚。另外有研究指出,若能將熊果素與左旋C(L-ascorbic acid)共同使用,可以有效增加熊果素抑制黑色素生成的能力(3)。儘管熊果素的安全性已在許多實驗中受到肯定,但是一些動物以及臨床的研究結果,並不支持熊果素的美白功效(4)。這種不一致(inconsistent)的結果,一定搞的大家一頭霧水,到底熊果素是不是真如各家廠商所言,具有很好的美白、淡斑功效呢﹖
其實這是一個美白成分有效性的共通問題,一般用來分析或篩選新的美白成分時,無論是單一分子或是萃取物,常用的一個研究平台是利用磨菇(mushroom)的酪胺酸脢來做實驗,因為這是目前最易取得的酪胺酸脢,但若分析這種酪胺酸脢的胺基酸(組成酵素/脢的基本物質),與人類的酪胺酸脢只有23%的一致性。另一個常用的分析平台,是分離自老鼠黑色素細胞瘤的一個細胞株(B16 melanoma cells),老鼠酪胺酸脢的胺基酸,與人類的酪胺酸脢有82%的一致性,因此,究美白成分而言,若僅是初步實驗結果就宣稱其有效性,常會在後續實驗中得到不一致的結果。